工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占据突出位置。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现代化,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国情特色。

  一是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更为突出。工业现代化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更加强调创新驱动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特征更为突出。我国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有力支撑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为牵引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三是工业发展路径多样化特征更为突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立足自身条件主动作为、因地制宜优化要素配置,探索出一批具有鲜明地区特点的工业化发展路子,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战略环境,工业在保持与提升国家竞争力、承载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吸纳投资与稳定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要更好把握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关键点,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工业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以“量质齐升”为目标。工业是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为各类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提供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仍存在工业经济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现阶段尚不能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来看,我国工业创新体系有待健全,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待加强。新征程上,要把“量质齐升”作为重要目标,着力优化产业供给结构,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以“创新引领”为动力。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工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已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向技术前沿的原始创新靠近。但也要看到,我国仍面临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挑战,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压茬推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工业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竞争有力”为突破。工业是国之重器,是综合国力竞争、经济竞争、国防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们需加快提升工业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先进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新征程上,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地位,在更高层次上掌握竞争优势,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具韧性的产业链。

  以“链条完整”为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不安全的隐忧逐步显现。产业链供应链关键产品的断链断供风险,对工业体系的整体畅通与安全都形成挑战。新征程上,要切实破除产业链供应链的“阿喀琉斯之踵”,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增强产业链安全可控能力,构建链条相对完整的现代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柔性、韧性与弹性。

  以“循环畅通”为重点。推进工业现代化,必须用好用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围绕工业重点领域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并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有效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加速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工业原材料、中间品与制成品循环体系。新征程上,要加快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形成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率的投入产出关系。

  以“要素协同”为抓手。过去,我国工业经济的规模扩张主要依赖土地、劳动力及资源能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但随着这些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工业传统比较优势快速弱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同时,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对工业发展深度赋能,未来工业经济发展将更倚重知识、数据、技术、专业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更加依赖创新产业生态系统来实现各类要素的集聚和融通。新征程上,要在集聚高端要素、优化产业生态系统等方面切实发力,在加快提高传统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同时,增强新型生产要素的支撑能力。

  以“协调联动”为牵引。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陆海、城乡等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产业发展的战略纵深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新征程上,要加强区域协调联动,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制造业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自愿合作,统筹资源环境、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及“双碳”目标,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赛迪研究院研究员 曹建海 王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