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府办函〔2024〕6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
《汕尾市贯彻落实〈广东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的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3月28日
汕尾市贯彻落实《广东省扩大内需
战略实施方案》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紧扣“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进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全面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走稳走好“海洋强市,融湾先行”之路,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二、主要目标
——扩大消费投资,厚植内需增长根基。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传统消费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加快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规模,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增强。
——完善分配格局,释放有效需求潜能。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区域协调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加快补短板、扩供给、提质量。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效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互促共进,实体经济发展根基进一步夯实。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配性不断增强。
——完善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取得明显成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商品和要素在城乡区域间流动更加高效顺畅,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有序推进,营商环境迭代升级,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建立健全。
三、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
(一)持续提升传统消费
1.提高吃穿用消费品质。提升高品质农产品供给质量,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建设,着力推动甘薯、丝苗米、生猪、荔枝等主导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陆河青梅、陂洋菠萝、莲花山茶等特色产品,大力发展预制菜等精深加工产业,推动汕尾农产品实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持续打造“山海湖城·尽善美”城市促消费节日品牌,突出汕尾蓝色海洋活力、红色革命情怀、绿色生态宜居等城市特色,适时举办美食节、家居节、家电节、年货节等各类促消费活动,扩大智能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促销活动,扩大产品和人群覆盖面。【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按职责负责,以下各项任务均涉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职责,不再逐一列出】
2.释放出行消费潜力。深挖汽车消费潜力,举办汽车促消费主题活动,促进汽车消费提升。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销售企业,壮大本地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提升车管业务政务服务效能,推动车管业务全面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公安业务区实行“一窗通办”;依托3个县级车管所、3个政务服务中心、25个机动车登记服务站,2个警邮合作服务中心,推动业务办理权限下放,持续推进车管业务社会办,创新警邮合作模式,做大做强车管网办中心,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强化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资质认定,持续做好报废机动车回收工作。支持老旧城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通过改造、新建等方式,加大停车基础设施供给,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沿线停车区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布局,重点加快旅游景区、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市商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健康局、发展改革局)
3.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坚定不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鼓励房地产企业加大在本地开发投资和销售,推动已拿地项目尽快动工建设,促进我市住房消费持续稳健发展。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支持监管企业积极参与人才性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运营,鼓励有条件的市属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对闲置土地、房产等进行改建改造、优化整合。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鼓励房地产企业让利、公积金政策支持、商业贷款优惠等方式提高购房优惠,加大人才购房支持力度,进一步挖潜住房消费潜力。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中心城区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0%以上,其他县区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20%以上,其中政府投资工程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50%以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国资委按职责负责)
4.增强区域消费综合承载能力。深耕“百千万工程”,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电商、物流商贸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品牌连锁便利店进社区、进村镇。加快供销综合性农产品产业园、综合物流园区等建设,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行政村为基础的商业布局。积极打造一批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特色小店,加快培育创建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市商务局、交通运输局、供销社、市交投公司按职责负责)
(二)积极发展服务消费
1.着力培育文化消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市民文化中心建设,补齐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短板。深入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营销文化服务和产品,结合社会关注热点,深挖活动服务主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化多元化。深入开展岭南文化“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程,抓实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渔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围绕新时代、新主题持续推进艺术创作,着力引导群众艺术发展,加快打造汕尾市小戏创作基地。举办夜间经济主题促消费活动,打造商文旅业态融合特色消费集聚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文广旅体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局按职责负责)
2.促进旅游消费提质扩容。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依托重要景点、重要场馆,在传统节庆期间推出一系列特色主题文化活动,策划包装城区“生蚝节”、陆河“梅花节”、红海湾沙雕艺术节、汕尾市非遗文化旅游节、陆丰玄武山庙会、海陆丰端午龙舟节、华侨东南亚风情节等系列活动。着力提升旅游景区品质,推进“3A级旅游景区连片打造成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指导新山村红色旅游区、金厢滨海红色旅游景区、晨洲蚝乡旅游景区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做好广汕高铁、汕汕高铁开通“后半篇文章”,重点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假日游、亲子游、自驾游、体验游目标人群,打造“周末游”目的地,大力宣传汕尾城市建设新形象,增强汕尾旅游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各县(市、区)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带“连带成片”规划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民宿,落实支持民宿行业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市文广旅体局、税务局按职责负责)
3.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和养老事业,加快市福利中心建设项目(一期养老工程)建设。推动实现县级养老机构全覆盖。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将医养结合机构内设的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指导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推动医养结合机构加快投入使用。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用人单位负责婴幼儿照护服务,打造一批婴幼儿照护示范机构,力争到2025年底,市、县分别建成1家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服务,完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推进母婴设施提档升级。(市卫生健康局、民政局按职责负责)
4.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对标省内外先进水平,以深汕中心医院高水平医院为牵引,实施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一对一”紧密型帮扶项目,通过集团式发展向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地区延伸,强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医院、三甲医院对各地医院技术和人才支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级延伸。鼓励发展全科医疗服务,增加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有效供给,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妇幼健康保护工程,健全母婴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中医养生服务能力,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生养老等新业态,增强老年健康服务产业链。鼓励引进国内外健康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体检咨询、母婴照料等健康服务形式。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做好查漏补种和补充免疫。(市卫生健康局、民政局、医保局按职责负责)
5.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推动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项目完成年度目标,持续改善和提升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公办学校新改扩建项目建设,加快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弱项,增加公办学位供给,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继续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推进中职学校达标工程建设,持续提高全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比例。持续深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多元合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育体系。推进特殊教育扩容提质,着手谋划好市特校扩大办学规模、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推进市专门学校新校区建设。(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负责)
6.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体育公园、足球场地、“两场一馆一池一中心”、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督促推动汕尾市沙滩体育公园、汕尾市全民健身中心(室内综合馆)、海丰县体育中心、陆河县城小型体育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探索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试点城市建设,以社区体育公园为重要抓手,优化提升15分钟健身圈。策划推动举办汕尾马拉松、环粤港澳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红海湾帆板帆船比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增强对游客吸引力和拉动力,刺激体育旅游消费。(责任单位:市文广旅体局)
7.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优化提升“南粤家政”工程,深入推进产业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母婴服务、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医护服务四大培训项目。持续推进家政服务品牌标杆企业、龙头企业和诚信企业建设,培育壮大员工制家政企业,推行家政服务人员“放心码”。开展大规模家政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家政服务多元化技能评价标准,加大对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实现2024年家政培训1000人次。依托“南粤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服务超市,建立健全更高水平的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园建设。推行“南粤家政+社区服务”便捷模式。鼓励发展家庭管家等高端家政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商务局、发展改革局按职责负责)
(三)加快培育新型消费
1.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展销对接活动。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鼓励智能无人便利店、智能生鲜柜等智能零售终端进社区。丰富5G网络和千兆光网应用场景。引导生产企业通过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进行营销推广。(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负责)
2.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加快建设汕尾市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实施全覆盖教学质量监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大力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加强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深入实施健康信息便民惠民行动,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充分宣传利用“智旅汕尾”智慧文旅平台,提供便捷“全景式”服务,实现“一部手机游汕尾”,全面提升汕尾市旅游景区、景点和文化场馆的数字化应用水平。(市教育局、卫生健康局、文广旅体局按职责负责)
3.促进共享经济和新个体经济发展。鼓励本地电子商务平台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减免平台服务费、入驻保证金、宣传推广费等,降低入驻商家运营成本,拓宽线上市场营销渠道。(市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负责)
(四)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1.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结合促消费活动,推动扩大绿色产品线下销售。鼓励企业申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梯次利用)公告企业”。鼓励市属国有企业树立绿色采购理念,优先采购绿色能源和采购绿色产品及服务,不断改进和完善采购标准和制度。(市商务局、财政局、国资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负责)
2.倡导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在城市公交车、出租车领域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新增和更新公交车全部投入新能源汽车。鼓励、引导巡游出租车企业、网约车平台优先投放新能源车辆,力争到2025年,全市公交车新能源汽车占比100%,出租车(含巡游出租车和网约出租车)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72%。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到2025年,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置。落实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有关规定,制定工作方案,抵制过度包装。(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负责)
四、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
(五)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
引导各类优质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发挥市领导带头招商工作机制,对引进的外资先进制造业项目按省、市外资奖励政策予以支持。支持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资,每年推动不少于1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督促辖内银行机构抓政策机遇,围绕汕尾“十四五”规划,对接重点项目库,了解金融需求,做好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提供便捷型金融服务。落实再投资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促进存量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完善产业空间布局,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导资源要素向区域协调重点地区和重大平台集中布局,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空间要素保障。保障产业转移主平台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用地计划指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投资促进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金融工作局、发展改革局、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汕尾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汕尾监管分局按职责负责)
(六)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汕尾机场选址前期工作。推进龙汕铁路、汕梅铁路前期谋划,着力构建南北向高速铁路通道。加快完善“一纵二横三联络”高速公路网布局,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及粤东地区“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加快推进国省道拓宽改造、提质升级,加密市域县区及县域乡镇、主要工业园区之间沟通联系。着力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打造“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一县一特色”,与乡村振兴示范带有机融合的“美丽农村路”。(市发展改革局、交通运输局按职责负责)
2.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风光水火核储”一体化全业态新型综合能源体系,全力打造汕尾绿电创新实验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加快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地。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合理适度发展清洁煤电。加快油气输配设施建设。加强电网建设,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进一步完善电力外输网络,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创新发展。(市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局、汕尾供电局按职责负责)
3.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主要河道干流堤防全部达标,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推进市区供水节水改造工程、螺河-黄江水系连通工程、陆丰市螺河至碣石引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供水工程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谋划新建大东门水库等中型水库。实施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提升改造工程,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高质量建设汕尾市万里碧道,积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市水务局负责)
4.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完善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发挥汕尾沿海经济带战略支点优势,着力打造粤东区域物流枢纽城市,布局规划建设“三基地、五中心、多节点”的物流格局。积极推进汕尾综合物流产业园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谋划建设多功能合一的综合性物流园区。整合汕尾港区资源,加强汕尾新港与盐田港、小漠港协同规划。支持县、镇两级邮政快递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深化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市发展改革局、商务局、交通运输局、供销社、邮政管理局按职责负责)
5.加大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分类体系,加大对现有的生活垃圾收集站、转运站提升改造力度。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各县(市、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加快消除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推动县城老旧污水管网改造、破损修复和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推进陆丰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海丰县城第三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鼓励将再生水用于工业和市政杂用等。推进绿色港航建设,指导企业对现有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并供应社会船舶使用,全面推进港口码头岸电使用功能,依托省交通运输厅船舶水污染物管理平台和汕尾港综合管理平台提升港航信息化管理水平。(市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按职责负责)
6.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以深汕中心医院等公立综合医院为骨干,发热门诊、发热诊室、村卫生站(室)为基础的市、县、镇、村四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力争建设粤东地区医疗卫生高地,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百县工程,加强县级中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中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专科建设。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二期项目、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新改扩建、深汕中心学校等项目建设,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加大未建、未达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动市文化中心项目建设,着力消除公共文化设施空白点。落实“一地一策”、“一馆一策”,推动海丰县、陆丰市按照国家二级馆标准改造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市城区加快市城区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开工,推动城区图书馆选址建设;陆河县加快县图书馆建设、县文化馆改造。(市卫生健康局、教育局、文广旅体局按职责负责)
7.加快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常态化预防性养护维护,加大病害治理力度,消除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推动落实全生命周期养护,提升安全隐患防治能力,提高交通网络韧性。加快推进市政道路、污水、餐厨、污泥等民生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开展居民用户端的燃气橡胶软管更换工作。有序推进老旧破损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推进排水管网和防涝工程设施建设,开展城市易涝积水点整治,动态更新积水点清单,区分轻重缓急、影响程度,分类予以消除。(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
(七)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城乡全覆盖,推进千兆宽带进小区和农村光网全覆盖,落实年度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细化分解5G基站和光纤网络建设主要指标,压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职责。落实公共资源开放目录支持5G基站建设,协调推动免费开放公共物业支持基站建设。支持保障汕汕高铁、深汕西高速改扩建和兴汕高速二期在汕尾市内沿线配套通信基站如期建设。着力推动科技强市建设,重点做好国家高新区创建,持续推进深圳创新岛建设,谋划建设广州创新岛,加快红海湾实验室项目建设。(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负责)
五、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
(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城镇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就业为条件,实施“敞开式”准入政策,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切实畅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动公共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成果。健全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维护保障机制和市场化退出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市发展改革局、公安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负责)
2.全面接轨深圳、融入湾区。强化区域协同发展,依托汕尾西临深圳和大湾区、东接汕潮揭的东承西接区位优势,抓住“双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新一轮深圳-汕尾对口帮扶协作契机,以及珠三角城市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政策,全面接轨深圳、全方位对接协作,深化深汕在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乡村振兴、海洋经济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和融合发展。推动汕尾全面融入大湾区。(市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负责)
3.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实施《汕尾市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加快形成具有汕尾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健全县级财力保障长效机制,强化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投入保障。实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县城居住条件改善提升、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争取到2025年,县城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基本补齐,各县(市、区)主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全面消除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持续提升城镇燃气安全和更新改造,宜居、韧性、智慧的高品质县城基本建成。增强乡镇综合服务功能,建强一批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围绕“七个一”标准,全面推进美丽圩镇建设工作,推动陆丰市碣石镇、海丰县可塘镇、陆河县水唇镇等典型镇培育工作。(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负责)
4.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出台实施《汕尾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编制实施年度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争取到2025年完成全市77个城镇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工作,着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探索完善城中村改造工作机制,逐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按职责负责)
(九)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
1.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按照省工作部署,推进“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全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推进基础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和农房立面改造等,沿线连片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乡村振兴“连带成片”示范区规划建设专项攻坚,推动10个示范片区整合资源、迭代升级。深入推进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新建农房质量管控,提高农房设计水平。推动新建农房风貌塑造,因地制宜推广现代建造方式和绿色农房建设技术。加强古树名木、特色民居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塑造别具风格的汕尾特色乡村风貌。到2025年底,全市80%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市农业农村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局、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民政局、汕尾供电局按职责负责)
2.完善乡村市场体系。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推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下沉销售渠道,改造提升县域综合商贸服务中心、乡镇商贸中心等,补齐县域商业发展短板。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立足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聚焦海洋牧场大平台,以甘薯、丝苗米、荔枝、生猪等4个大宗农产品为主导产业,以陆河青梅、莲花山茶、陂洋菠萝、晨州蚝、塔岭粉签、华侨红杨桃等特色产业为培育重点,加快“12221”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国家级、省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及“粤字号”知名品牌创建,提升农产品品牌质量。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适时组织举办优势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进农民收入。持续推动农贸市场品质提升,规范和加强市场日常监管工作,促进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按职责负责)
3.丰富乡村经济形态。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结合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和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试点,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开辟新空间,发展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加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配套落实财税金融、用地保障等综合支持政策。实施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农村职业经理人改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强村公司”,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金融工作局、税务局按职责负责)
4.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各县(市、区)制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清单,建立健全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制度。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五治一体”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村民自治实践进一步深化,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发展改革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按职责负责)
(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内需增长空间格局。充分利用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等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承接,积极推动汕尾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县一方案”,推动陆丰市、海丰县创先争优,市城区提质进位,陆河县加快消薄,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华侨管理区迎头赶上,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落实我市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14+X”系列政策,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加快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推动县域承载能力整体提升。(市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工商联按职责负责)
六、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
(十一)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
1.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以“八提速六领先三突破”为目标,以区域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孵化育成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人才体系、科技政策支撑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为抓手,落实《汕尾市促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若干措施》,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红海湾实验室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推进应用基础研究。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名校大院为支撑,加强政产学研结合,推动院校地企合作,开展科技专项攻关,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重点科研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科技创新战略(“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市科技局、财政局按职责负责)
2.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围绕“5+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持续打造多点支撑、亮点纷呈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光电子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及其模块等零配件产业基础,引导信利、德昌等产业龙头企业,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统筹发展“风光水火核储”绿色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海上风电、核电、燃气发电、清洁煤电、抽水蓄能等能源项目,以红海湾实验室为支撑,搭建海上风电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着力打造绿电创新示范基地。深入推进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和招商工作。以海丰可塘珠宝、梅陇金银首饰、公平服装等专业镇产业基础和海迪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培育一批具有良好品牌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大美丽产业持续转型发展。强化丝苗米、番薯、荔枝、杨桃、茶叶等优势传统农产品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推动实现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融合发展。以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全链创优为导向,推动水产种业创新发展,推动深远海养殖、智慧渔业、科技研发等功能有机结合,推动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和物流贸易等领域延伸,加快建设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科技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负责)
3.加强创新产品应用。加快推进汕尾创新岛建设,充分利用深圳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深圳创建技术创新研发中心,构建科技成果培育平台,形成“研发设计在深圳,转化落地在汕尾”的创新生态。加强与广东工业大学、省科学院、省基金委等产学研合作,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工作机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到汕尾落地转化。推进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缩短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距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化应用,实施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采购以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激励政策。坚持质量导向、市场导向,加强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运用、高效能服务,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水平强化知识产权“放管服”改革,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负责)
4.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四数联动”,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布局汕尾品清湖新区数字园区建设,推进和诺数字产业园建设运营,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持续推动一批工业企业“上线用云、用数赋智”,打造信利光电、红海湾电厂、比亚迪实业等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积极培育5G、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超高清视频等核心产业,加快推动各地跨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力争每年推动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数字化转型20家以上。鼓励发展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负责)
5.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实施“善美英才”计划,做好人才“引育用服管”文章,深化实施“万名大学生招引工程”,大力引进产业人才、工程师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力争每年引进博士硕士300名、大学生1万名、创业团队3个以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统筹用好人才资源,深化打造“博士观察团”服务高质量发展平台。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人才招引专项行动,举办系列企业招聘会,切实满足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汕尾创新岛人才需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探索组建产业创新人才联盟。改造升级市人才驿站,配套完善人才关心的住房安居、子女教育、配偶就业、个税优待等政策支持。加强“人才善美码”建设,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做好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申报发动工作。(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负责)
(十二)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广东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汕尾市)建设,打造“广东香米 汕尾丝苗”公共品牌。加快推进陆丰黄牛、陆丰水产、海丰莲花山茶、陆河油柑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做强主导优势农产品,推动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强“龙龙金甘薯”“汕尾粉签”等产业品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汕尾生猪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生猪养殖、屠宰企业向标准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加快荔枝产业转型升级,推广凤山红灯笼等优良品种,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市场竞争力。坚持陆海联动,畅通海产品运输通道,加快湖东渔港平安渔港、遮浪渔港综合管理试点项目建设,打造以马宫、甲子渔港为核心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区。全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推进20片海上园区规划选址,加快华润江牧岛、中广核(陆丰)风渔融合等项目建设,推动“深海渔业-渔港经济-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销售”全链条发展。强化农业节水增效,推进龙潭灌区、五里牌灌区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市农业农村局、水务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负责)
2.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纺织服装、珠宝首饰、食品饮料、家电家具等产业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深化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和安全体系,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引导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3.促进产业优化布局和有序转移。促进产业优化布局和有序转移,发挥我市已获批的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平台作用,吸引珠三角及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企业转移到我市,不断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支持各地区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加强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促进制造业资源向“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等各类开发园区集中,引导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为核心,以深汕合作拓展区和陆丰海工装备基地为两翼,培育壮大南部沿海临港制造业发展带、中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和北部绿色制造业发展带,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负责)
(十三)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延伸
1.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应用工业设计的系统思维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牌,引导企业运用设计工具,开展定制生产模式研究,满足个性化、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需求。指导珠宝企业打造线上交易平台,并自主研发珠宝首饰管理系统。指导市跨境电商园区创建独立站商城,主营可塘、梅陇珠宝首饰,推动汕尾特色品牌出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按职责负责)
2.支持服务业向制造端延伸。支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服务企业以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形式向制造环节延伸。(市科技局、商务局按职责负责)
(十四)着力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
1.健全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积极支持项目研发成果和必要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提升“汕尾制造”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汕尾优势特色行业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对农业、服务业标准立项和发布,推进团体标准的制订工作,强化团体标准行业自律。(市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负责)
2.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供应链中小微企业纳入共同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健全质量溯源机制。围绕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聚焦我市突出问题、明显短板和发展关键,加快印发《汕尾市深入推进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加快质量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加强重点监督产品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督促生产销售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年度抽查计划,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并加强抽查结果后处理。进一步推进我市产品质量技术帮扶工作,组织开展“清零”帮扶工作,切实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市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负责)
3.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落实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储备,壮大产业集群。推进公共服务网点建设。在重点领域和产业集群设立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支持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坚持打造区域金字招牌,持续发挥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市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按职责负责)
七、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
(十五)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
1.推进人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贯彻落实港澳及境外专业人才职称申报评审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市场培育、服务保障,完善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贯彻实施人力资源市场条例,构建省级、市级联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建设具有汕尾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汕尾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打造成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推进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保局按职责负责)
2.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开展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持续创新推进“股票田”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全市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率保持在65%以上。全面清查闲置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完善产权管理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探索“特色种养型”“优质物业型”等多种方式深挖资源资产价值。推行“标准地”出让制度和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互认。(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负责)
3.完善知识、技术、数据要素配置机制。推进汕尾创新岛(深圳)提质增效,充分利用深圳创新资源,将科技成果引进汕尾落地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交易服务超市发挥成效,加强与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构建区域和园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协同发展体系,协调各方汇聚资源,打通知识产权服务“最后一公里”。坚持区域协同治理理念,持续做好知识产权集成服务工作,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探索“公共数据产品开发+社会数据”融合模式,基于第一宗线上交易数据产品,编制数据交易指引,引导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推动金融、农业等领域数据产品上线数据交易所,促进数据交易流通。(市科技局、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负责)
(十六)加快建立公平统一市场
1.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清理取消企业在资质资格获取、招投标、政府采购、权益保护等差别化待遇,防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行为,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2.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全面推广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持续推进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建设,围绕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总体目标,充分依托数字政府公共服务支撑能力,以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粤公平)为枢纽,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数据交换共享,优化市场交易主体办事体验,尽快实现跨省数字证书兼容互认,持续推进电子保函在招投标领域的应用,持续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工作。(市发展改革局、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负责)
(十七)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1.优化现代商贸体系。加强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县建设,完善县域商业设施,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发展,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商贸体系品质提升,推动海丰天虹广场等高端商业综合体、城区二马路等精品商业街区扩容提质,创建一批放心消费承诺示范街。推动做大电商消费,引导更多“汕尾制造”商品上网销售,指导市跨境电商园区创建独立站商城,主营可塘、梅陇珠宝首饰,结合汕尾本地特色文化建立汕尾品牌,推动汕尾特色品牌出海。(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按职责负责)
2.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以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为支撑,优化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点布局和建设,规范道路货物运输站场经营活动,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运力资源、运输信息融合。综合利用农村客运站、商贸供销、邮政快递等服务设施,拓展物流服务功能,构建“多站合一”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积极推广农村客运班车小件快运的服务模式,探索农产品“产、运、销”一体化物流运作模式。深入实施“数商兴农”行动,持续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电商、物流商贸服务体系。(市发展改革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按职责负责)
八、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需发展动力
(十八)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
1.持续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实施宽进严管,加快取消充分竞争性服务业准入限制。推动康养产业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康养文旅结合,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幸福养老”工程,推进市福利中心建设项目(一期养老工程)建设,推动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加快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打造集服务、监管、供需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养老平台。持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及能够分离的生产经营部门逐步转化为企业。探索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将更多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市发展改革局、商务局、财政局、民政局、文广旅体局按职责负责)
2.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消费者权益部门间协调机制和消费者委员会组织体系。突出在全市流通领域经营主体较为集中的封闭式、半封闭式区域开展放心消费承诺创建工作。促进消费纠纷源头治理、改善消费环境,针对投诉热点,联合集中约谈。开展多元化的消费教育,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提高消费者维权能力。畅通消费投诉渠道,加大全国12315平台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工作的推广力度,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全面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工作,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等合法权益。严格食品药品监管,强化重点商品和服务领域价格监管。(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十九)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1.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和引导力度。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工作,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7家国家投贷联动试点银行驻汕机构对接,通过信息互联共享,推动政府政策支持和银行融资服务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引导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帮助民间投资项目解决融资困难。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项目清单。从全市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认真选取投资回报机制明确、投资收益水平较好、适合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项目,形成拟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重大项目清单。认真梳理适合民间资本参与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等项目,形成拟向民间资本推介的产业项目清单。做好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收集,形成拟向民间资本推介的特许经营项目清单。做好民间投资服务对接,将鼓励民间投资相关工作事项纳入市、县两级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强化协调联动,加强服务保障,高效推进民间投资项目建设。每季度通过召开项目推介会等多种方式开展投融资合作对接,公开发布项目基本情况、参与方式、回报机制等信息,做好政策解读、业务对接、条件落实等工作,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落实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财政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改的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按职责负责)
2.优化投资审批和监督管理。优化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和时序,实施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制审批等措施。协助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助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面对接,实现共享数据、并联审批、一网通办。(市发展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负责)
3.健全投资项目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和问题调处,用好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积极对接基金政策信息,争取更多中央资金支持。紧盯2024年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国家资金的窗口期,实时关注国家、省的政策变化,聚焦项目申报领域,持续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充分发挥“1+8”指挥部和市重大项目并联审批专班等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优化“审批”流程改造到项目全过程服务,压实市县二级政府部门责任,全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堵点卡点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突破瓶颈,推动前期项目早成熟、立项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快建设。鼓励银行机构推广政银担业务,深化“见保即贷”“见贷即保”政银担合作,充分发挥粤财普惠等担保平台作用,推动“信保基金”和“融资专项资金”发挥更大的政策效应;强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银行机构为项目落地提供信贷支持;推进银行机构为企业融资减利降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金融工作局、中国人民银行汕尾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汕尾监管分局按职责负责)
(二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1.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对标复制深圳营商环境改革6.0版改革措施,持续拓展“一件事一次办”“跨城通办”“全代办”“视频办”等服务,丰富“深汕零距离”场景应用,建设集“惠企政策”等多专题综合性服务平台,优化打造“大湾区能办、老区也能办”的软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办事标准、流程、时效,推动“零跑动”事项达到90%、政务服务“免证办”事项提升至200项,拓展“信易+”服务场景,推进工程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力争保持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粤东西北前三排位。(市发展改革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负责)
2.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动县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建设,优化市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服务功能,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全面线上交易,健全覆盖全市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清查核实农村集体“三资”,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推动有条件的村集体继续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成员集体资产股份份额,探索集体经济股份内部流转,深化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机制。(市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汕尾中级人民法院按职责负责)
3.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深入推进双随机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有机融合,依托省“双随机”综合监管平台、信用汕尾公共信用监管平台,各监管部门在“双随机”抽查过程中合理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运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差异化监管。加强科研诚信监督,营造守信科研氛围,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和规范项目监督管理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环境,加强我市科技项目评审管理,提高科技项目评审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正性。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将信用良好、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在各类专项检查中以非现场方式为主开展执法检查。加强环评编制单位信用监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对失信编制单位、编制人员公开实施失信记分、限期整改等措施,引导企业择优选择环评编制单位,支持信用良好、技术能力强的环评单位发展。实施“安薪汕尾”行动,以信用为基础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依法组织实施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市发展改革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以及各有关监管部门按职责负责)
(二十一)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
1.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汕尾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港口合作,加强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高效衔接。支持企业参与境外港口、信息基础设施及能源资源建设项目,深化在电力能源、海洋产业、滨海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拓展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市发展改革局、商务局按职责负责)
2.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服务。对外资重点项目,成立外资大项目跟踪服务小组,建立“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投产。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等投资促进活动,吸引更多优质外资项目落地汕尾。开展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认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申报省重点科研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申报省科技创新战略。(“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市发展改革局、商务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负责)
3.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深化广东自贸试验区汕尾联动发展区建设,加强与前海、横琴、南沙等联动协作,开展特色化场景应用创新探索。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建设,创建汕港澳创新创业基地,组建市外贸电商协会,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同步推进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引以及申报创建工作。(市商务局负责)
4.稳步推进对外贸易合作。推进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支持企业外出参加广交会、加博会、“粤贸全球”等系列展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优化通关服务保障,用好汕尾港口岸海丰港区小漠国际物流港码头资源,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做大做强跨境电商出口。立足珠宝首饰产业发展基础,探索无票流通、珠宝饰品合规进出口等制度创新,加快打造全球跨境电商珠宝首饰产业集群。(市商务局负责)
5.扩大重要商品和服务进口。推动汕尾港口岸扩大开放,争取建设煤、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市商务局负责)
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
(二十二)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
1.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劳动者劳动收入。加强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强化对重点群体组织创业和初创企业、小微企业创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平台建设,扩大服务支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完善普惠性创业扶持政策落实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税务局按职责负责)
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最低工资适时调整制度,着力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落实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推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健全工资指导线、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行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完善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工资总额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健全治欠保支长效机制,贯彻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制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3.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分享股权期权、领办创办企业、成果权益分配等激励办法,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及从稳定支持科研经费中提取发放的奖励支出,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管理,不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调控基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负责)
4.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深化拓展校企合作机制,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探索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农村电商”培训,持续扩大各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税务局按职责负责)
(二十三)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
1.加大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统筹谋划,集中财力支持实施重大战略任务,优先足额保障“三保”支出,全力支持实施“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绿美汕尾生态建设、产业有序转移、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等中心工作任务。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大力实施“ 民生十大工程”,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强化预算执行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加强县区财政管理绩效和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估,督促指导各县(市、区)规范做好财政管理绩效考核,保障基层财政有序运转。(市财政局负责)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三年行动,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支持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稳步提升养老保险待遇,健全失业、工伤待遇调整机制。畅通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渠道,确保社保关系转移平稳衔接。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积极发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确保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实现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城市低保标准80%以上,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医保局、税务局按职责负责)
(二十四)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持续培育发展各类慈善组织,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活动的监督管理,提高公信力和透明度。积极做好慈善资源对接,常态化开展困难群团和特殊群体走访服务,确保困难群众依法享受福利政策。培育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营造浓烈的志愿服务社会氛围。(市民政局负责)
十、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内需发展基础
(二十五)保障粮食安全
1.推进粮食稳产增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田长制”建设,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和网格田长的组织责任体系,构建“党政同责,部门协同、科技支撑、网络管理”的耕地保护机制,深入开展农田整治提升行动。在陆丰市和海丰县等粮食主产区打造南粤粮安产业带,重点建设1-2个10万亩以上的丝苗米水稻生产示范区与核心生产供给保障区。全程全面推动农业机械化建设。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政策,支持开展收入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等试点。(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财政局按职责负责)
2.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加快推动汕尾市粮食储备仓库、海丰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库等一批仓储设施项目建成投产,逐步淘汰小散旧粮库。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支持配合市内粮油企业在主产区建立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推广我市粮油品牌,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配合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质量追溯提升、机械装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六大行动”。(市发展改革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按职责负责)
3.加强种子安全保障。聚焦种业攻坚,以陆丰黄牛、华南中蜂省级保种场为依托,重点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以海丰县原种子储备库为基础,扩建成为汕尾市种子储备库,解决全市应急种子储藏难题。发挥农技服务驿站资源优势和农技推广“轻骑兵”队伍优势,全面普及农业优良品种和优良新技术。深化市农科院改革建设,多途径解决综合实验室、试验基地等科研平台问题,加快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科研与服务能力,为我市“三农”工作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二十六)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
1.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核电、海上风电等非化石能源。持续优化电网主网架结构,加快推进骨干电源配套电网规划建设,提高电力调峰和应急能力。加大采矿权推出力度,积极开展对砂石资源矿区的论证,加大编制砂石资源采矿权出让计划力度,保障我市财源和砂石资源供应。(市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局、汕尾供电局按职责负责)
2.加强能源资源共建与合作。聚力建设汕尾绿电创新实验区,打造大湾区清洁能源保障中心。积极培育发展海上风电及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推进红海湾海上风电场址(200万千瓦)以及国管海域海上风电场址(400万千瓦)建设,致力打造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推进5、6号机组建设,争取项目尽快建成投产;积极推动陆丰核电1、2号机组尽快取得国家核准,争取陆丰核电3、4号机组获批开展前期工作。有序发展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开展全市抽水蓄能电站资源普查,加快推进陆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动陆河吉溪抽水蓄能电站、赤石牙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合理适度发展清洁煤电。加大力度推进广东陆丰甲湖湾电厂3、4号机组扩建工程(2×1000MW)、汕尾电厂二期5、6号机组(2×1000MW)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引导支持广东红海湾发电有限公司等电厂进行技术升级,开展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煤升级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过境天然气管道工程优势,加快推进境内天然气管网设施建设,重点推动粤东天然气主干管道惠州-海丰干线项目建设,实现与省高压管网互联互通,提升天然气供应区域性战略能力。加快推进粤东天然气主干管道“县县通工程”汕尾-陆河项目,实现天然气“县县通”。推进城市燃气管道和天然气主干管道接驳工程建设,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争取汕尾海丰热电联产保障电源项目尽快核准开工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大电网建设项目投资,推进500千伏陆丰甲湖湾电厂扩建、220千伏西湖等输变电项目建设。(市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局按职责负责)
(二十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
1.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政策体系,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深化与港澳的产业合作模式创新,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全球化生产体系、研发基地、营销网络和跨国供应链。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政策体系,积极承接国内外特别是广州、深圳产业有序转移。深化与港澳的产业合作模式创新,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全球化生产体系、研发基地、营销网络和跨国供应链。(市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负责)
2.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全面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战略关键领域的工程化攻坚和平台建设。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拓展重点行业关键原材料、技术、产品的可替代供应渠道。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二十八)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1.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抓住应急管理部推进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机遇,强化应急物资采购储备,提高应急物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对县(市、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指导支持力度,推动应急物资储备库提档升级。大力推进市应急救援保障中心、防灾减灾基地项目建设,加强应急物资调拨调运能力,推进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百分百落实到位。(市应急管理局负责)
2.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按照“四个统一”要求,深化市、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全面提升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健全完善调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体制机制,有序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逐步融入全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衔接协调和分级分类管理,做好应急预案修订、演练、宣贯工作,落实预案刚性约束作用,明确各方职责任务。(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支队及市直有关部门按职责负责)
3.推进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建设。推进公共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应急避难设施建设,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指引标识、基础设置的维护、更新。强化应急排涝力量建设和排水防涝应急措施落实,充实排水应急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和抢险应急演练,强化先进、适用的排涝抢险专用设备配备。充分利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健全预警信息推送机制。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拓展服务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应急广播、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新媒体等方式公开播发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和时效性。针对特定地区、特定人群开展基于位置的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精准度。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全面对标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2版)》,按照“逐企业、逐项目、逐设备”要求,聚焦深基坑、高支模、建筑起重机械等事故隐患频发的危大工程和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土方作业等高危作业环节,持续开展排查整治,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气象局按职责负责)